化妆品中的植物提取物都是“智商税”吗?
很多人觉得,化妆品中的植物提取物都是概念添加,没什么功效,但很多大牌都会添加一些专利植物活性成分,那这些成分有用吗?难道都是“智商税”吗?今天来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相关资料图)
01,植物成分是智商税吗?
———————————
作为天然化合物宝库,植物如今已经成为了很多研发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从植物中分离提纯相关成分并进行科学验证也是基本的科研模式。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经典成分,比如维C、水杨酸等,最早就是以植物来源为主,所以说植物成分是智商税肯定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类似的成分还有很多。比如近两年出现的”美白新贵“成分——光甘草定,也算一个典型。相信关注美白领域的朋友都听说过这个成分。光甘草定是从植物甘草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酮类,而研究证实,光甘草定在美白领域有非常大的意义,它能够显著的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限速酶,这样光甘草定就最终抑制了黑色素的产生,从而实现了美白效果。
而从植物中分离提纯相关成分并进行科学验证也是基本的科研模式,我们就以光甘草定的研究来介绍一下如何寻找并获得植物有效成分。不过最开始前,我们先要从需求谈起:美白。
02,为什么国人更爱美白?
———————————
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一直喜欢肤色偏白,比如楚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提到“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先秦·《硕人》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等,抑或是白居易的"肌肤冰雪莹,衣服云霞鲜",还有一系列成语,如“白玉无瑕”、“粉妆玉琢”等等。
甚至,不只是中国人,比如在日本文学中,平安时代的诗人清少纳言曾经写道:“雪の下に ぬれせしまろがねの ゆふすめし時の 心ぞしられる”也是描写肤白。
为何我国乃至不少东亚地区都喜欢肤白呢?答案可能深藏在我们的皮肤背后:中国人皮肤更容易出现色素沉积。
黑色素是人体应对光照的重要成分,当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到皮肤,刺激皮肤感受器并将信号传递给黑色素细胞,随后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并分泌到其他细胞中,于是皮肤就有了更好地抵御光照的能力【1】
由此可见,黑色素其实本身是一种保护成分,但是这种保护成分落到我们的外观上,那就是容易让皮肤变得更黑,结果就是影响美观。
而在黑色素沉积这方面,我们的皮肤无论是在光保护部位还是光暴露部位,黑色素都是要高于欧洲群体【2】。
更多的黑色素赋予我们优越的天然光保护能力,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国人就更容易出现黑色素沉积而肤色暗沉,这也导致我们对于美白的需求更强。
传统护肤策略中往往采取猛药来进行美白,比如典型的是烟酰胺(nicotinamide)。这是烟酸的酰胺化合物,能够通过转运黑色素让皮肤黑色素减少从而显白。
但是这也决定了烟酰胺对于美白本质上是一种转移策略而非根除策略,转移黑色素并不能根除黑色素,一旦停止使用,那么黑色素马上就会富集,出现了很多人遇到的易反黑问题。
不仅如此,烟酰胺本身刺激性较强,其起效浓度也较高,这就容易对皮肤产生刺激,而这一点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我们的皮肤总体上角质层偏薄,皮肤更敏感,易受外界刺激。
此外,研究还发现,像烟酸盐之类的本身在亚洲人群的皮肤中停留时间也较短,使得我们还需要加大量使用,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对皮肤的刺激。
正因为如此,当大量使用烟酰胺等强效美白成分的时候,也容易导致皮肤出现其他健康问题,比如过敏、炎症之类的皮肤问题,而这些皮肤问题往往会带来色素沉淀。也就是说,可能对国人来说,烟酰胺这种刺激性美白成分确实有一点美白效果,但它的强刺激性会带来更多色素沉着,导致美白没有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国人的特殊美白需求,如何寻找一种更加高效且温和的美白成分就成为了必须。而从植物中发现更优秀的美白成分-光甘草定也成为了一个经典案例,我们就聊一聊光甘草定这种成分是如何发现的,这也有助于我们将来的研发进展。
03,光甘草定——来自甘草的馈赠
———————————
如何寻找适合国人的更加温和且有效的美白成分,研究人员将目标指向了天然有机宝库——植物,这也是很多经典有效成分的重要来源。他们在古籍中寻找到了一种被认为是可以美白的存在:甘草。
明代《医学入门》一书记载,由甘草等药材制成的“三白汤”,具有养颜美白的效果。当然,古代医书也是参差不齐,里面内容也不见得都是正确的记载和功效,这些记录主要是用于筛选和缩小选择范围,尽可能的降低研究的随机性,因此首先要对其美白功效进行检测。
于是研究人员直接对甘草属的光果甘草进行粗提取,然后检测其提取物对于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这样可以直接反映其美白效果。结果发现,光果甘草提取液果然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在体外实验中,其对于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接近70%,而抑制酪氨酸酶是美白的重要途径【1】。这意味着,光果甘草的确如古书所记载,具有美白效果。
当然,有了这一步还不够,现代科技已经走向了分子成分阶段,我们要确定光果甘草中的有效成分这样才能进行更好的应用。
于是接下来就是对光果甘草中各种成分进行分析,并一一进行对应的实验,从而寻找到真正的有效成分【4】。
(甘草中的化学成分HPLC图)
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最后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光果甘草中的这个关键成分:光甘草定。
光甘草定是光果甘草中一种特有的黄酮类成分。而研究发现,它有较强的缓解黑色素的能力。
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光甘草定对于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这也是经典的检测酪氨酸酶活性的策略。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光甘草定(0.5, 2.5, 5.0, 15.0 and 25.0 μmol/L) 对于酪氨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5】。
酪氨酸酶活性被抑制,于是黑素细胞产生黑素的能力就相应降低,所以皮肤就变白了。
研究人员还找到了光甘草定(GLU)和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作用的结合位点,这进一步揭示了光甘草定美白的分子机制。
而经过多年研究,光甘草定的美白机制也被科学家们揭示了,那就是,从光果甘草中提取的光甘草定可以结合到皮肤细胞上的a-MSH,然后该信号接触到细胞膜的MC1R最后进一步通过AC→c-AMP→PKA→CREB→MITF等,最终作用于酪氨酸酶及其受体,从而影响黑色素的生成,最后抑制黑色素,让皮肤实现美白效果。
04,光甘草定和传统美白成分烟酰胺相比如何呢?
———————————
那么你一定好奇,光甘草定和传统美白成分烟酰胺相比如何呢?
研究人员对比了不同浓度的光甘草定和烟酰胺对于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6】。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相同浓度情况下,光甘草定对于酪氨酸酶的抑制效率显著高于烟酰胺,比如同样是3.125mg/L的浓度,光甘草定对于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是烟酰胺的140倍(43.52±1.62 vs. 0.31±2.91),这种多达上百倍的抑制效率,这也意味着,要达到同样的美白效果,使用的光甘草定含量要远小于烟酰胺,自然减少了对于皮肤的刺激。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非常低的浓度(3.125mg/L)情况下,光甘草定就可以起效,但是烟酰胺则不一样,在低浓度(3.125mg/L)情况下几乎无效(0.31±2.91),甚至在50mg/L的高浓度时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都比不上低浓度的光甘草定。这就意味着,要想让烟酰胺达到美白效果,必须用非常高的浓度,而烟酰胺本身生产工艺有烟酸残留,高浓度意味着高刺激性,这对肌肤可不是什么好事。而光甘草定就要好多了,低浓度起效,且自身具有舒缓修护褪红的功效,因此更安全温和。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甘草定是一种更加强大的美白成分,其美白效果比传统的烟酰胺要强大近百倍,而且在安全性上,光甘草定在更低的剂量就能起效,这有效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并且其自身还自带舒缓褪红属性,而烟酰胺需要在较高的浓度才有效,高浓度的烟酰胺自身就有着较强的刺激性,反映出了光甘草定更加温和的特色,这意味着,光甘草定是一种更优秀且更适合国人的美白成分。
从光甘草定的发现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清晰且明确的从植物中获得优秀护肤成分的思路,那就是:发现需求→寻找潜在植物→分离植物成分→科学验证有效成分。
光甘草定的发现路径就是符合这样的基本流程,而最终也找到了更加适合国人强效且温和的美白成分,这也对其他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 Obaid, Rami J., Ehsan Ullah Mughal, Nafeesa Naeem, Amina Sadiq, Reem I. Alsantali, Rabab S. Jassas, Ziad Moussa, and Saleh A. Ahmed. "Natural and synthetic flavonoid derivatives as new potential tyrosinase inhibi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RSC advances 11, no. 36 (2021): 22159-22198.
2 、Alaluf, Simon, Derek Atkins, Karen Barrett, Margaret Blount, Nik Carter, and Alan Heath. "光暴露部位与光保护部位表皮黑素含量及成份的种族差异." 2002 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3、韩莉君,黄丽丽,隋明慧.含光果甘草提取物的美白乳液的制备[J].发酵科技通讯,2019,48(02):106-110.DOI:10.16774/j.cnki.issn.1674-2214.2019.02.008.
4、Simmler, Charlotte, Guido F. Pauli, and Shao-Nong Chen. "Phyto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glabridin." Fitoterapia 90 (2013): 160-184.
5 、Pan, Chunxing, Xiaoying Liu, Yating Zheng, Zejun Zhang, Yongliang Li, Biao Che, Guangrong Liu et al. "The mechanisms of melanogenesis inhibition by glabridin: molecular docking, PKA/MITF and MAPK/MITF pathways."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12, no. 1 (2023): 212-222.
6、王瑞雪, 赵珍, 钟雁, 李小迪, and 王志勇. "几种常用美白剂协同作用研究." 日用化学工业 44, no. 10 (2019): 572-576.
关键词: